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最后的先锋

黄沙的诗——醉里挑灯犯贱

 
 
 

日志

 
 
关于我

一个牧人\思想的牧人\城市的奴隶\贴上的邮票\没有回执的青春\永远沉落于旅途中的信"--------王澎,七十年代中期出生于陕西彬县,笔名黄沙、漠北.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诗歌语言浅议(王澎作品)  

2008-04-17 12:43:58|  分类: 文艺、诗歌理论与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诗歌语言浅议(王澎作品)

                                   ---------《诗歌杂谈》之三

    诗歌语言,诗歌的外衣、花纹与色彩,传达意象的使者。语言之美,诗歌的外在生命!对于诗歌语言,可以这样理解:词汇、语句、修词(修辞)和诗眼的设置!当然,语言如果失去了意象的支撑,再华丽,也只是些无用的染料和花斑!

    词汇的选取首当其冲是准确性,这也是我们在平时的创作中常为此“头疼”。诗歌语言对于意象的表现力至关重要,这一点特别是在“写实性诗歌”当中必须做到。古人的“推敲”更是说明了这一点!但这最基础、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东西却在原本的“先锋艺术”和后来的“后现代艺术”中被鄙视和遗弃!这类诗歌不讲究语言的修饰和用词的准确性与否,只仅仅考虑一个“合理”性,从而使得诗歌读起来非常费解,加上他们怪异的意象思维,也使得诗歌失去了读者!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呢,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事物”的特征,适度地采用放大情感的词汇、多运用“白描”手法词汇,做到让读者明白你在讲说些什么事物和什么样的状态情感就已够用了!诗人韩作荣的《自画像》(2000年《鸭绿江》第五期)“我是粗糙的,我的瞳仁已经生锈/让世界变得斑驳,泪水/都带有生铁的腥味/…………我想洗刷自己/可我无法洗去欲望和焦虑/一个泥做的人,被水浸润/永远也无法净洁/”请注意,为什么诗人用了“生锈”而不是“锈迹斑斑”、是“斑驳”而不是“模糊”、是“浸润”却不是“浸湿、浸泽……”,等等,我想诗人更想告诉我们的是“一种状态的过程以及状态结成的后果”,所以,那些词汇不仅“准确”,富有表现力,而且都明显的含带“意动”的成份!

词汇的第二点要求应是具有张力和想象空间!这种“张力和想象空间”是对词汇本身的一种升华,对于诗歌总体来讲也构成了一种升华!完成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对“词汇”进行深度挖掘,挖掘我们所运用的词汇的深层涵义、引深意义以及这个被我们所选用的词汇所拥有的、能被读者所理解的“象征”意义。这一点我们在许多“工具书”中都可以学习和“涉猎”!诗人大漠诗集《第四宇宙的眼睛》中有首《一本收不到的“邮购书”》,最后一节是:“我来了灵感/领导说要请我吃饭-------/让我写他一篇报导/我说你这人不坏只是下面全坏了/”。这最后一句中的“下面”采用了我们常见的“口语”功能,虽简单,却有意味。两种理解,使这首诗作拥有了更深的“讽刺”效果!  

准确的词汇可以准确的表达诗人的意识;凝炼的词语会让诗歌更加的娇美;充满张力和表现力以及强大的“索引能力”的词汇正如桥梁一般,勾通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语句,一首诗歌里的全部语句或者同一个小节内的语句首先应是连续一致的,读起来应当合乎情理并顺利,要表达的意思也应是和主题统一的。要是达不到这一点要求,就考虑分成两首或者说是分成两个小节!有些诗歌可能全首只是一个大的意象,而这个大意象的丰满、完整就非一句、两句诗语所能表达清楚,这就更需要整体语句的配合和烘托。有的诗歌杂揉许多意象,甚至一句诗中还包裹了好几个意象,这也除了做到连贯、统一之外,还必须做到准确、易解。无论多么复杂的诗歌,它都是意象和语言的艺术!

    诗歌对于语句的另一方面的要求是“跳跃感”!诗歌的形式之所以有别于其它体裁,最主要的还是句式上的不同,散文语言要求精炼,诗语要求则更高!由于诗歌的特殊性,诗对语句的要求还需要在“情节”和“说理”上有所跳跃!这种跳跃几乎又说明了诗歌的精炼性格,诗,是诗句连贯性与跳跃感的统一------删除多余的情节,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

    古体唐诗中大多是“句句相连,去一句而义不存、不成诗的诗歌”,也有“单句可独立成诗的。(这已有词的味道)。后一类如杜甫的《《绝句》其三》“两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温庭筠的《碧硐驿晓思》“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这类词化的诗句之间虽没有明显的勾连过渡、意象之间似断似续、跳跃很大,但主题却是灵通而清昕的。

    现代诗与唐诗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而已!

    对于修辞,我在《诗歌杂谈》中已谈过了。

    不论诗人怎样的运用、怎样的“驾予”,只要能表达主题、能给读者“真实感受”、管它“合理”与否,都可彰显诗人风格!

诗人“马虹琴”发表于《朔方》的一首诗作《虚构》,语言十分的美!-------“假设秋天能听见我的呼喊/我将不会以落叶的脚步/踩过你无欲的伤感/你指掌如流水滑过言语的脊背/揩拭无数黑夜曾流出的泪水/……借助平庸的生活/我一度贴近预感/皈依虚无/在谵妄呓语中如鱼得水/但我始终无法揭开/讳忌莫深的幕布/邂逅隐藏在背后/虚构多年的容颜/”。 

   诗眼的设置,一直不被诗人们看重,通常也忽略了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实质上,我们写诗时是站在诗里,而读者读诗时是徘徊在诗外的。怎样才能让读者“管窥”到诗人的心灵,那就必须在诗歌中设置“诗眼”。这“诗眼”或浓缩于题目、或隐藏于内容诗行、或在结尾“点显”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网络时代的文学,是不会有人去花费“几年”的光景仔仔细细的去“研究”你的诗歌作品的!“诗歌合为时而做”,不管这个“时”指的是什么,也应考虑“因时利导”,考虑e时代的“鼠标”的“闪击”速度!就平常而言,无论诗歌有多么深遂的思想内涵,构写方式是何等的高超与精妙,混沌的外表又有谁愿意去读去欣赏?走这样的路,我们无疑又会重蹈覆辙、让诗歌依然沉寂失落,所有的网络诗人又会象“屈子”和“海子”一般绝望……

历史的沉淀性告诉我们,它无时不刻的在“筛掉”废品,而保存精华!我们写诗,在记灵心情与心灵呼唤(我们普通诗作者的最初也最为基本的写作初衷。当然诗歌写作更有她更为高尚和广博的意义与内容。)的同时,也在渴望着能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华”而永恒,网络是历史的一部分。能在网络上“耕耘”的已是“精英”了,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将自己的“大作”修饰的更出众一些而离“精华”更近一点呢?

    真正的诗人视诗歌为生命,他们会“舍生”而写诗!

    冷漠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写诗、欣赏诗,或交流、或寄托一种情感,都好像已找不到更合适的载体了。也许,在网络中,网络能廷伸至何处,诗人们的诗歌,就会生长于何处,既然我们写诗、写了诗,那就请善待自己的“孩子”,为他找一个好的存在空间!

                                                                                                                 2008。04。15

  评论这张
 
阅读(918)| 评论(6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