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最后的先锋

黄沙的诗——醉里挑灯犯贱

 
 
 

日志

 
 
关于我

一个牧人\思想的牧人\城市的奴隶\贴上的邮票\没有回执的青春\永远沉落于旅途中的信"--------王澎,七十年代中期出生于陕西彬县,笔名黄沙、漠北.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激荡的过失(王澎作品)  

2008-07-14 11:33:44|  分类: 文艺、诗歌理论与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激荡的过失

            ------对陈立红诗集《文明的呼唤》之讨论

                                                             作者:王澎

    摒除诗歌原本的结构元素,激荡澎湃的情感就是诗歌的精髓和灵魂之所在!所谓“当代诗歌”的“当代”这一时态定义应是什么呢?诗人在不确定的影像中竭力的寻找着一种非常确定的存在;在永恒流失和变迁的过程中力图实现一种永恒!这究竟是有意义的努力还是一种无意义的徒劳?一个时代的特征和一个时代的具体风格,应如何掘取并怎样表达才是最佳方式、最为显著并且还能做到所谓的“标新立异”?每个诗人的不歇追求都能完成使命或者都能实现价值而且真正认识到诗歌写作的意义所在?

     在一切“未知”或得到“否定”之后,真诗人也许依然还是至极茫茫然地选择更为茫然的继续!为此,我怀着十二分的敬仰,来做好每一个馈赠给我的诗歌集的评论,诗人作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到我们这些俗人所认为重要的“名声”和“资本”,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站要“岁月礁石之上的静观和仰叹-------一种有真正意义的徒劳”!当然,我更想借助诗人陈立红的诗集《文明的呼唤》和所有的诗人、关注诗歌的理论界人士做以研讨,-----当一切都是尘烟,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和历史时,诗歌应具备的“妆束”和“心灵”!

六月中旬,我去了陕西和四川北部的灾区,到七月初才回到许昌的住处,爱人交给我一部装桢精美的诗集----《文明的呼唤》,从邮戳上看出诗人陈立红的诗集连同诗人的问候已在我出发的第二天就到了。

我相信,诗人的作品肯定也受到了更多同仁以及诗评界学者的赞誉和褒扬!诗人作品就思想性和整体规格来说,也绝对堪称为“教科书”!但因为诗风的不同和我个人对于诗歌的理解以及对于诗歌的一些定位原素认识和观点的不同,而使我对诗人的作品和“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些现象产生了同大家再来讨论的想法!

也许是作者的有意而要让诗歌更宜于普通读者的理解,以避开“八九十年代后”的诗歌的晦涩难懂、异义颇多的现象和缺陷,诗人在诗歌中加入了大量的“关联词”并在校样时将“语式”和“语言”修改成为现在这样的极其的平和而易读的形式,结构处理上也尽可能的使用直叙的方法。并且在“序”中说明了这是一个尝试!

就诗人陈立红的诗歌而言,他准确的继承了中国近代诗歌的所有传统特点,特别是吸收了闻一多、爻青、郭小川、雷抒雁等一些老诗人的精华的一面,在“诗言志”这一特征上有很好的把握!诗体大气浑然、题材广阔、视野明了、语言率真、格调热烈而沉稳,情感滂渤且不乏细腻,不失为“社会文明”之声的强音!然,就“先锋后诗歌”缺陷和当今诗歌的发展而言,“八、九十年代后”(先锋后或后先锋)的诗歌虽说是有许多致命的缺陷和不足,但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让人难以忘却的诗篇,他们最为精华的部分就是其意象(诗歌表现力的主要构成)的丰满自然和语言组织的清新耐品!为了使平常读者(甚至不懂诗歌、根本就不喜欢诗歌的人)读诗、读懂诗歌而有意使诗歌变得直白、肤浅,甚至把诗语变成广告语,这也许就是“弄巧成拙”,反倒使诗歌失去了她本身的魅力!诗人写诗并非只是在卖弄伎俩,诗歌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本身也是情感在意象中的灿然释放!尽管激荡滂沱的情感与直接、平实的语言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冲突,但“平实”仍然是一把“双刃剑”,把握了精髓,可能会“平中见奇”,反之便无味生厌!故而我不能和“于先友先生”以及“诗人陈立红”苟同。我认为,这些“尝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而非失败!

诗歌是情感的完整性与诗人角度特殊性的统一。

诗歌情感的表现来自于意象的烘托,意象的选取就象画家的取景,有用并深刻表现作者思想!我们认为优秀的诗歌就是因为她的语言感染强、意象优美且易如其境。灵感是易失的,诗人在灵感逃循之后就必需雕琢、斧匠和推敲……进行这些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这种完善也就是对于自己思想的一种完善和情感的完整修补,使得诗歌的情感脉络更加的清晰!传统诗歌是非常计较并讲究“完整性”的,老诗人们写诗就象作人---有始有终!在写实性和诗歌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每一首诗都是“情从何来、因何而感”的完整记述,而且情感的发展变化都异常清晰!情感扩张类的诗歌,引发作者的“事”可以很小很锁碎,“情感”应是“独到”的;文学是高于生活的,诗歌更是抽象的文学,连“新闻作品”都要讲一个“角度”的问题,更何况是诗歌!事物是同一的,情感也只仅表现为“七情六欲”,那这其中的“个性”就是诗人们自己的问题了!

情感的完整,思想性就不再混沌和含糊不清了;好角度,立意清新的诗歌无疑就是对诗歌思想的一个提升!

陈立红诗集《文明的呼唤》情感澎湃磅礴、气势广越,诗人在展示自己博大、深广的思想情怀、纯洁、善良、深远的心灵的同时,就诗作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讲,仍然需要更深的理解“灵动、机敏”这些关于技巧方面的词汇!比如《春风吹进高楼》、《撒满化肥的田野》,这些诗作立意和意境都十分地普通,没有什么新鲜的认识;《春节组诗》场面虽很宏大,,内容也很是丰满,但同样只是直面记写,和平常的老百姓对“春节”的理解和认识没有多大的差别,新意不多,从而艺术效果也较为一般,只是平常的习作!

    逻辑上的跳跃性和哲理上的归纳与升华。

对于诗歌本身来说,诗歌有别于其它文体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诗歌的精炼性,而这种精炼包括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结构的跳跃性!语言要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准确是摆在第一位的;跳跃性就说明作者的思维有了逻辑上的布局!缺少了这些东西的诗歌会有多长的生命力呢?我们永远不能只写只有一句两句的抒情小调,也不可能只是天天念叨“小河流水人家”,我们要抒写的还有许多更有理性的题材!更需要在哲学方面有所涉猎和汲取营养!

其实诗歌本身是极为“私人”的东西,每个人的情感以及展示情感和渲泄情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要想让诗作引起“共鸣”,那就不得不考虑“读者”的问题,但不能因“读者”的“浅”而使作品失去艺术价值!如果把每个人都当做一个“圆”,那“交汇区”就是“共鸣”了!可这“圆”与“圆”什么时候、怎么样才能相遇相交呢?矛盾的本身还需用“偶然”来解释和“调剂”!灵感是偶然的,读者是偶然的,共鸣是偶然的,诗歌也本来就是偶然的结晶,企图使这种偶然成为一种持续的永恒,我也找不到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式方法,但可以确定的就是:灵感与哲理的交错互补,才能让诗歌的美,更为持久!

最后我仍然要强调的是:当诗歌丧失“形而上学”的时候,仅靠社会与政治的伦理意义来支撑时,那诗就成为了“傀儡”,失去了她的天性!

                                                                                                                

                                                                                                                      王澎作于2008年7月11日

  评论这张
 
阅读(389)| 评论(4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