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最后的先锋

黄沙的诗——醉里挑灯犯贱

 
 
 

日志

 
 
关于我

一个牧人\思想的牧人\城市的奴隶\贴上的邮票\没有回执的青春\永远沉落于旅途中的信"--------王澎,七十年代中期出生于陕西彬县,笔名黄沙、漠北.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引用 【原创】大诗人是拥有大思想的人  

2010-08-24 10:47:0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老黄大诗人是拥有大思想的人 

 在我结识的众多诗歌博友中,我一直认为黄沙、韦东、西泠弋人、站在废墟下的诗人等是有大诗人潜质的。潜质也许还不是现实,但也已经是现实的雏形了。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对大诗人的一个基本认知:大诗人是有大思想大底蕴的人。

 我这里的大思想、大底蕴是指:诗人以超越自我的精神觉醒为起点,站在人类存在和社会进化的高度,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对生命和生存本相思索的深刻性、典型性、创造性。纵观黄沙、韦东、西泠弋人、站在废墟下的诗人等优秀网络诗人的创作,都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思想高度。

 先说黄沙。对于黄沙,我曾经写过一篇并不成功的短评《黄沙:在“三个世界”的自由翱翔》,短文的要点是:黄沙善于在物象世界、情志世界,文本世界等“三个世界中跨界自由翱翔,使作品呈现出了“聚合裂变”的超强艺术表现力。这篇短文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我完全执着于黄沙诗歌的形式层面,而对其诗作的精神实质缺乏明确的概括。而事实上,黄沙诗作的最大价值恰恰在于它的精神实质:他的诗是对人类在全面而疯狂的物化世态中精神异化的一种鞭挞,是对精神异化导致的生命的衰微、身体的沦落、人性的颓败、虚假主义的盛行所进行的直觉批判;是在社会认知立场上悲悯的、人本的、反叛的态度。这样的精神实质在《永恒之诗意象》、《悯桃》、《于是生命-------》、《五月里的献诗》等等佳作中都有突出的体现。尤其是组诗《永恒之诗意象》,黄沙以《变迁》、《女人》、《性》、《孤独》、《人生》、《化石》为子题,用冷静犀利的笔法,对生存、生命的异相与本相进行了极具意象性的呈示。

 关于韦东,我曾经写过一篇《诗歌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短评,短文的要点是:韦东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呈现出了一种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既在于诗人全身心的投入状态,是万物皆有我心、我心皆在万物的心理状态,是诗人对诗的一种心无旁骛、连绵不断的生命投射;也在于诗人在文本世界所凸示出的物我合一的创造状态。这种创造性既体现在物我合一的高度契合上,也体现在物象的奇崛上。在这样一种生命状态中,韦东的诗深刻、奇崛地外化着他对生命、生活本相的认知,象《地铁》、《面对春天》、《都市之夜》、《冬天里的瘦以及诗》等佳作都很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关于西泠弋人诗歌的思想价值,我认为主要在于他的诗歌中所洋溢着的一种哲学的光芒。在我为他写的一篇短文《反理性的理性深延》中,我简要地谈了对西泠弋人这一创作特征的阅读体验:读西泠弋人的诗,我读出的是哲学,一种关于社会认知与生存本质的哲学,一种关于诗、关于诗人何以存在的哲学,一种在反理性与理性深延之间纠结升华的哲学。他的《时间探微》、《地球是圆的》、《在象征的树林里》、《真》、《私奔》、《诗人》、《崛起》、《影子状态》、《东山麓》、《忽略》、《鹿回头》等都是既带有哲思的深刻性与感性表达张力的难得佳作。

 关于站在废墟下的诗人,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在“废墟”上的精神建构》,我认为他的创作在地域文化的建构、艺术良知的建构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建树。 他的长篇组诗《徽商之路》以“我”的家族为再现线索,勾连起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的徽商集团耐人寻味的历史,尤其是对清末徽商集团的衰亡进行了诗性描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个体视角下被简洁的文字“锚固”成富有底蕴的浮雕,凸显着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人生思辨。在艺术良知的建构上,他的自嘲意识、悲悯意识、忧患意识、对真性情的真实凸示等等都体现了可贵的精神品质。 

 啰啰嗦嗦说了这些,我想强调的只是一点:思想境界,对于一个诗人、对于一首诗来说,是决定性的。只有拥有理性认知高度、宽阔思想胸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才会成为大诗人。

 大诗人当然还应该是拥有最便捷、最直观地展示其思想感情能力的人,——这是个技术问题,实践积淀问题,我们不多赘言。

 在我看来,无论是在思想境界上,还是在诗艺的圆熟程度上,黄沙、韦东、西泠弋人、站在废墟下的诗人等已经具有了成为大诗人的基本素质,他们需要的只是再让自己的实践更丰富些,再让自己的创作目标更自觉些,再让自己的创作态度更谦虚些,再让自己作品的社会认知度更高一些……

  评论这张
 
阅读(215)| 评论(3)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